為一般人而戰
作者是華裔美國人,創立了「為美國創業」,同時也曾是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人-楊安澤。
  
這本書談論的,是美國「一般人」的現狀與困難,同時作者提出一些解決的想法。


            ---
▍大失業潮


  
回首1970年以前,公司提高生產力,同時也能支付工人更多的薪水,但這樣的場景在1970年後漸漸脫鉤,公人和公司的績效,不再同步聯結。


  
隨著科技進步,公司卻時更加繁榮,但是,大型公司也不再需要聘請那麼多工人,加上1980年後的幾次重大經濟衰退,每次都剝奪了更多的就業機會。


  
▍誰是一般人


  
「一般人」這個名字可能讓人感到不喜歡,作者在這裡想呈現的是鎂光燈外,美國人普遍的生活方式。


  
一般的美國人,沒有從大學畢業,也沒有副學士學位,資產淨值約36000美元,彈性儲蓄不到500美元,過的是月光族的生活。而這是中位數統計,也就是50%的美國人生活水平比這個還要低。


  
▍什麼工作會被取代?
  


作者認為,許多高度重複性的工作會被取代,像是零售、卡車司機等等。但是也提到,許多白領階級,也可能面臨被取代的困境。


  
▍反對意見


  
1. 農業革命、工業革命時不也擔心工作會消失?為什麼這次會不一樣?


  
作者認為這次變化得更劇烈,過去拖拉機、工廠、個人電腦雖然都是勞動市場大事,但比起人工智慧、自動駕駛、物聯網等革命程度低些,因為過往人類的創造力、互動不能為機器所複製,但現在都有可能發生。


  
2. 勞動市場會適應現實,人們會轉往其他工作?


  
聽起來會,但現實可能是如果你是剛被解雇的工廠工人,那麼附近其他的工廠恐怕也沒有就業機會。


  
3. 如果就業機會消失,難道不會反映在失業率上?


  
作者認為不一定。因為失業率說的是勞動市場中有多少正在找工作,卻找不到工作,也就是如果放棄找工作,那你並不會被考慮進來。
  
而美國勞工汰換的現狀,一部分反映在美國白人的自殺率緩慢提升,部分反映在領殘障救濟金的人身上,而人數越來越多。


  
解決想法—全民基本收入


    
讓介於18~64歲每年能有12000美元的收入,確保每個人可以享有基本的生活。


  
然而普遍上會也一些擔憂,例如:人們會變得不想工作、引起通貨膨脹,以及我們擔不起等等。作者提出了一些論點,他認為政府就像公司,而基本收入像是公司發放股利給股東,有了基本收入後,從事新的經濟活動,人們有機會改善健康、教育甚至減少犯罪,如此減少大量的資金投入在社會福利上,作者認為花錢在維持人民的維持正常家庭運作上,非常值得。


    
『當人們知道基本生活有了著落,數百萬人會做出更好的選擇。』


  
【反思】


  
前陣子看到全民基本收入這個想法,會直覺的認為,這樣大家應該就會耍廢吧?!還有,這是來騙選票的吧?@@


  
但後來還是決定耐著性子去了解,為什麼楊安澤要提出這個想法?才發現從楊的角度,美國的大多數人,並沒有像美國夢般過得如此富裕,甚至越來越多人靠補助過生活。
  
加上現在疫情的關係,會看到新聞說,美國領失業救濟金的人也越來越多,有可能是領失業救濟金在這時是相對划算的選擇,也可能是現實比我想像的還要嚴峻許多。


  
再加上疫情,或許會讓雇主更加速的讓自動化發生,這樣即使疫情過後,工作依然會不好找。
  
比較樂觀的想法,會是自動化可能創造更多現在想像不到的工作,但是消滅的工作和新的工作數量間的摩擦,似乎會變得更加劇烈?


  
所以,我的理解是作者想表達的,是每個人要做好準備,同時期許政府能從更宏觀的角度,直接的幫助每個人民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ao613.ee05g 的頭像
    hao613.ee05g

    皓祥的閱讀筆記

    hao613.ee05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